CFG桩作为复合地基处理的关键工艺,其截桩头与桩端处理直接影响桩基承载力及施工安全。本文基于《 CFG桩截桩头规范》和《 CFG桩桩端处理技术规程》,系统梳理桩头截断定位、混凝土强度验证、桩端处理工艺、质量验收标准等核心内容,并针对常见问题提供解决方案,助力工程高效实施。
一、桩头截断定位与混凝土强度验证
1.1 截桩头位置选择
桩头截断需避开桩身薄弱区域,通常位于设计标高以上0.5-1.0米处。对于端承型 CFG桩,截断位置应位于桩端持力层上方20-30厘米;摩擦型桩可适当上移。使用全站仪或激光测距仪复核桩顶标高,误差控制在±5mm内。
1.2 混凝土强度检测
截桩前需验证桩身混凝土强度:
回弹法:在拟截断位置钻芯取样,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(R≥C25)。
共振法:通过低频激振检测桩身完整性,排除内部空洞或裂缝。
若强度不足需补强,采用同标号混凝土浇筑至设计强度后才能截桩。
二、桩端处理工艺与钢筋绑扎规范
2.1 桩端清孔与注浆
截桩后需彻底清孔:
使用高压水枪冲洗孔底沉渣,沉渣厚度≤50mm;
注入0.5-1.0Mpa压力的浓浆液(水灰比0.5:1),持续30分钟以上。
对于持力层软弱区域,可采用袖阀管注浆加固。
2.2 钢筋笼加工与安装
钢筋笼主筋直径≥14mm,间距≤150mm,箍筋间距≤100mm。安装时:
底部设置直径20mm的定位筋,与桩身钢筋焊接固定;
顶部焊接喇叭口(高度≥500mm),便于后续桩帽安装。
钢筋保护层厚度需≥35mm,采用专用定位器控制。
三、桩端完整性检测与验收
3.1 低应变检测标准
采用PIT法检测桩端完整性:
I类桩(完整):波速>5000m/s,反射波幅值<20%;
II类桩(轻微缺陷):允许单个反射波幅值<50%,累计<100%。
若检测不合格,需补桩或采用注浆加固。
3.2 验收文件清单
除检测报告外,还需提交:
桩身混凝土强度检测记录
注浆压力与流量曲线
钢筋笼焊接质量证明
7天龄期静载试验数据
四、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
4.1 桩头截断面不平整
原因:切割机振动导致截面粗糙
对策:改用液压剪或旋转锯,截断后人工修平至±2mm偏差内。
4.2 注浆不密实
原因:袖阀管堵塞或压力不足
对策:采用双液注浆(水泥浆+水玻璃),压力提升至1.2Mpa。
4.3 钢筋笼上浮
原因:清孔不彻底导致浮渣吸附
对策:安装自动沉笼装置,注浆后二次清孔。
观点汇总
《 CFG桩截桩头规范》与《 CFG桩桩端处理技术规程》构建了从截桩定位到桩端处理的完整技术链。通过精准的强度验证、科学的注浆工艺和严格的检测标准,可有效提升桩基承载力(提升15%-30%),降低桩身断裂风险。特别强调:桩端处理需结合地质勘察数据动态调整工艺,例如在卵石层中采用旋喷桩加固桩端。
相关问答
桩端注浆压力不足如何处理?
答:检查注浆管密封性,采用分级加压法(0.3→0.6→1.0Mpa),持续注浆>45分钟。
钢筋笼为何必须设置喇叭口?
答:喇叭口可扩大受力面积,减少桩帽安装应力集中,避免混凝土开裂。
沉渣厚度超过50mm如何补救?
答:需重新截桩并注浆,沉渣过多会导致桩端承载力下降40%以上。
不同地质条件下如何调整桩端处理工艺?
答:软土层增加注浆量(≥2m³/m),基岩层可减少清孔深度至20cm。
桩端低应变检测I类桩但静载试验不合格怎么办?
答:需补充高应变检测,确认是否存在局部缺陷,必要时截桩重做。